正陽:延伸花生“鏈” “串”出新生活
河南經濟報 記者 楊佳月
“現在正是花生的盛花期,今年收成好不好,全看這段時間了。”7月12日,駱松山笑容滿面地說。
駱松山是正陽縣熊寨鎮王大塘村的花生種植戶。進入7月份,他滿心都是花生的長勢。
“全家吃喝都靠這些花生。”駱松山告訴記者,“以前這個時候,我們都是頭頂炎炎烈日,曬得黝黑,只為花生有個好收成。現在有了高標準農田,種地變輕松了,收成也好,收入隨之增加,全家人的生活更有奔頭了。”
駱松山一邊介紹,一邊在地里翻開葉子、察看花生長勢,“今年長勢十分不錯,又是個豐收年。”
在熊寨鎮王大塘村,移步皆是風景,藍天白云下,出了碧波蕩漾的花生田,還有干凈整潔的小院落,就連垃圾桶都是立著的“小花生”,一派和諧的田園風光。
近年來,正陽縣花生產業呈現迅猛發展勢頭,24年蟬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,常年花生種植面積170萬畝以上,產量54萬噸,有85%農民從事花生的生產、加工、經營,被譽為“中國花生之都”。
那么,一粒花生為何擁有撬動縣域經濟的魔力?記者了解到,曾經正陽花生種植是“大而不強,大而不優,大而沒有品牌”。為讓傳統產業提質升級,實現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,正陽縣深耕花生優勢產業,科技引領、園區示范、創新驅動、數字賦能,形成了一、二、三產業深度融合的“全產業鏈”,從一粒花生做起,為百姓鋪就一條產業致富路。
“現在,村里建了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,實現了‘田成方、林成網、渠相通、路相連、旱能澆、澇能排’,集智能灌溉、信息收集、農田林網建設于一體,減輕了我們的負擔,產量也一年比一年高。”駱松山說,正陽縣還成立了“花生學校”,開展新型職業農業培訓,教授花生種植技術,我們心里都是說不出的高興。
科技“撐腰”,讓正陽花生有了“底氣”。近年來,正陽縣積極引進、培育、推廣優質高產花生新品種,現已達到良種全覆蓋。其中,高油品種種植面積140多萬畝,豫花37等高油酸品種種植面積20多萬畝。建立了56萬畝花生綠色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和30萬畝花生良種繁育基地,每年為加工企業提供優質花生原料16.8萬噸,每畝花生通過增產和優質優價收益達到2500元以上。
為更好地促進花生產業發展,在正陽縣花生研究所的主持下,一批科研人員扎根田間書寫花生科研“大文章”。針對正陽縣花生生產實際,科研人員圍繞改進種植方式,減少化肥、農藥的使用量等,研發出配套高產栽培新技術,讓正陽花生產業發展得更加風生水起。
“今年,我們的科研人員開展了花生新品種篩選,通過小區對比試驗,對一些新品種進行了比較、鑒定,從中選出產量高、品質好的品種交給農民種植,增加農民收入。”正陽縣花生研究所所長余輝說,“我們篩選出適應當地種植的花生新品種6個,研發出了以起壟種植為主要內容的高產、優質栽培新技術,比以往平地種植的花生畝產高出近百斤。”
科研有成果,致富路更寬,小花生有了大名氣,企業也紛紛慕名而來。截至目前,正陽縣以花生油、休閑食品、花生飲料、花生蛋白、花生保健食品為主的深加工企業達到30家,提供就業崗位2萬多個,人均月工資3000元,形成龍頭帶動、品牌集中、品類齊全的加工體系。
正陽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為加快花生產業發展壯大,正陽縣出臺了若干獎勵扶持政策,并加強科技合作、加強品牌建設。今后,該縣將進一步調優品種結構、規范產業標準,讓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共享豐收碩果,做好“花生文章”,“種”出幸福生活。
關鍵字:
中原經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- 1. 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原經濟網—河南經濟報、中原經濟網的稿件,版權均屬于河南經濟報社,未經河南經濟報社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使用。
- 2. 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原經濟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- 3.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郵箱:jingjibao@qq.com